0

    高考七套语文试卷中的“指挥棒”作用?

    9个月前 | admin | 68次围观

    文/陈莲春

    伴随着高考进行时的,是人们评议语文作文题的热潮。某种意义上,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以评价倒推教学,以运用引领方向,以热点呼应时代。那么,今年高考七套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具体说来有什么样的“指挥棒”作用呢?

    作文题多由导引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七套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引材料除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作用外,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写作任务的指引方面,重在考查考生写作的“创造性”;写作要求除了以一定限定来捍卫考试的公正外,还以开放性来给考生搭建“个性化”写作的舞台。

    时代性:激发考生做时代的记录员

    高考作文的导引材料是给考生创设的写作情境,该情境以时代风貌和考生生活搭建了写作坐标,呈现出真实、生动、丰厚的特质。2022届考生在高中阶段经历了艰苦的抗疫经历,拥抱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激情生活,见证过北京双奥之城的精彩,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将接过国家复兴大业的接力棒。当时代波涛的千重浪激荡在考生心中、笔下,考生们不仅仅用写作来回应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更是以“时代的记录员”这种独特身份在感受时代、参与时代、记录时代。

    《书》曰:“咸与维新。”这是活力澎湃的新时代交给新一代青年的考卷。请看适用省份最多的全国乙卷的作文题,采用了耳目一新的表格形式,整体文字量已经超过了500字,可以说是文字量最多的高考作文题。在“北京:双奥之城”的时代背景墙上,投影了“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维度的具体列举,又用文字材料将宏大的时代之潮注入“亲历其中”的考生心田,最后以“跨越,再跨越”的主题明示写作任务。命题语言虽多,但表格的清晰化、角度的多维化、任务的明确化都显示了“以生为本”的命题智慧。

    再看适用于海南、辽宁、重庆三省市的新高考Ⅱ卷,在“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这一拟真情境写作任务中,用不同行业的楷模言行来突出“择一业”“爱一行”的个体价值实现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关系,这种思考对于参加高考后就将选择专业发展与人生方向的青年学生而言,具有正向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彰显了“为人生而写作”的大格局。

    北京卷自2015年以来,已经是第八个年头采用作文二选一的形式来搭建兼顾限定性与开放性的写作平台了。“学习今说”与“在线”两个命题作文组合成相关又不相同的写作任务,作文一的导引材料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词“学习之道”和《荀子·劝学》呼应,又用“在当代中国”的指向让考生思考今人对“学习”的理解有何不同。以“学习”考查考生的思想认识,用“今说”考查其思维品质。作文二的“在线”两字是“网络”和“疫情”背景下,人们学习、办公、购物、娱乐的生活新样态,尤其对于2022届北京考生而言,“在线”学习贯穿三年高中生活,经历在线课堂、考试、升旗仪式、锻炼打卡等多项活动形式。所以北京卷言简意赅的作文命题,是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贴紧考生的。

    作为“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其作文命题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赋能“共同富裕”,以“新时代浙江青年”的翘楚引爆考生“各尽其才”的价值思考和“各得其所”的人生规划,该作文命题一方面以“创新”为时代的注脚,另一方面以“成才”为青年的号角,可谓开合有度。

    纵观上述列举的四套作文命题,会发现作文导引材料虚实结合,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用时代之力给奋斗的青春以底气,用民族大业让学习的青年长志气。青年的脚步应当始终与时代合拍同行、同频共振。

    创造性:按照写作规律搭建开放空间

    急功近利的应试写作为人诟病,而降低审题门槛、鼓励创造写作的高考作文除了评价功能,也将导引写作教学求真务实。这“真”指向的是写作本质——“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写作者探索未知、理清自己思路、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理解(包括对自己的理解)的一个过程。”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语言文字量为什么增大?是因为用更多文字来创设情境、激荡思维、启发思考,从而提供给考生更大的创造空间,以调动他们的精神能动性。

    首先,导引材料的丰富、开放给考生提供“可选择性”菜单,让不同思维特质的考生在面对同一试题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有了一定的创作自由度。

    网友们热议难度极大的全国甲卷作文题,虽然命题导引材料是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看似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写作任务已经明示了题写匾额的方法:“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这就是命题人已经提炼了具体材料中的思考方法,让考生由匾额创作法而迁移到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领域”。这种命题方式正体现了课标中对“典型任务”的解说——“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所以,考生可以谈“直接移用”之于科技发明的作用,可以论“借鉴化用”之于文化交流的重要,可以说“根据情境独创”之于艺术审美的可贵等等,因考生生活阅历、素材储备、表达才情等各异,发挥空间就不尽相同,而能将“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运用于自己发现的领域,表达独特的见识,就能得到高分。

    其次,写作任务中明示多维思考路径、立意方向,兼顾感性与理性、实用与审美,给考生创设了思辨的场域,有助于考生迅速找到创作的发力点。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与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同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并不要求就《红楼梦》谈匾额题写法,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也不会将考生局限在围棋之道上。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仅是触发点而已,命题人借阐释术语概念,既消除了考生的专业隔障,又让考生明白了“本手、妙手、俗手”的高低之别和彼此关联。高中学段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本着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高考作文题目就该这样给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供广阔空间,让考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写作要求在角度、立意、文体、题目等方面的“自主性”彰显了以全体考生为主体的人文情怀,让考生在适合自己的发挥空间中更加自如地进入到创作状态。

    考生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快速实现思维的发散与聚焦、素材的唤醒与取舍、情理的激荡与升华,这其实就是一个“新思想”“言语表现”的创造过程。所以,今年的七套作文题都隐蔽了命题者的立场、观点,给考生自圆其说、标新立异的创造空间。这个空间或如北京卷“学习今说”的简约、理性,或如全国新高考侧重于建构关联,或如浙江卷激活考生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或如天津卷兼容“烟火气”的诗性与理性。相较于其他六套作文试题,天津卷的作文导引材料更富有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调,从“烟火气是什么”“怎么对待烟火气”到“烟火气的价值”三个层次来启发考生,可谓供料寻常、意旨深远,考生当从日常生活体验深入挖掘“烟火气”的价值空间,这又深刻体现了创造根植于生活的写作原则。

    个性化:尊重考生以突出“我”的价值

    2022年6月高考的七套作文题都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理念。德为立人之基,高考的作文命题将“学习”“创造”“成才”“担当”“未来发展”“民族复兴”等闪光的词汇化为考生的精神养分,发挥了评价即教育的功能。言为个性之显,作文题面的开放性是对考生个性差异、思想自由的尊重。因为高考写作是对考生语文知识、技能、经验、品性、情感、思维力、文体感、创造力等的综合考查,所以只有尊重个性发展的命题,才能让考生自主且快速地启动才、情、学、思、言的综合按钮。人因思想与创造而独特,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正在于言语表现力与创造力。

    也许有人认为“个性化表达”是属于写作能力的发展层级,对考生要求太高。但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表述,就会发现课标指引下的深度改革印痕。我们要培养和选拔的国家未来建设者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者、鹦鹉学舌的传声器,他们必须首先是思考者,然后才能是独立个体。为了让优秀考生脱颖而出,七套作文命题除了用开放度激发创造力之外,还用相似指令性用语来体现贴心的“尊重”。

    在不同的写作题面的任务要求中,我们会发现相同的第二人称“你”。“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这些对话以平等、鼓励的语言叩击考生的心扉,舒缓其紧张心情,除了让他们快速进入写作构思立意的状态,还有什么深意?从写作需要能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生活来看,这是动情的唤醒;从“言之有物”的内容要求层面来看,这是提醒考生对“生活经验(体验)”作盘点;从“语言是生命的寓所”的哲思高度来看,这是对写作主体“言语生命意识”的强化。当考生休眠的情感变得热烈,淡忘的经验变得丰富,言语表达的欲求变得急切,写作的创造之弓就已经拉满,其思想和言语之箭就能一发而中的。作文命题的价值性亦因一个个饱满的生命个体而凸显,一篇篇多样的个性表达而勃郁。“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这样愉悦自足的写作状态,必然不止振荡在考场写作的几十分钟内,或将借高考之力长久地回荡在考生的心灵之中。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高中语文学科督学,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