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2年创下了3个“尴尬”的新纪录怎么花

    1年前 | admin | 168次围观

    大家好,我是铁锤。这篇文章,我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老百姓的钱是用来过日子的,不是为了满足专家的消费欲望的,更不是为了托底楼市、托底房价的。钱该怎么花,要不要都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不需要专家们煞费苦心地出各种主意。

    1月10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全年的金融数据。一不小心,2022年创下了3个“尴尬”的新纪录:史上印钞最多的一年;史上存款增加最多的一年;近8年大家房贷增加最少的一年。

    90后性网名_90后报复性存钱_日韩av 90后性后后

    2022年全年印钞28万亿,钱印得多的影响是什么,我想大家也都明白,手里的钞票会变毛。另外,M1和M2的剪刀差在继续扩大,说明银行的钱是真的多。

    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家存钱的热情,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17.84万亿,同比增幅高达80%,全国人民在银行的存款余额飙升到了120.84万亿。

    90后性网名_90后报复性存钱_日韩av 90后性后后

    相较之下,2022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房贷)仅新增2.75万亿,2021年是6.08万亿,跌幅高达55%。这是什么概念?2022年居民存款额是房贷总量的近6.5倍,有钱就是不买房。

    日韩av 90后性后后_90后性网名_90后报复性存钱

    多说一嘴,这还是银行千方百计阻挠“提前还款”背景下的数据,如果没有银行“提前还款需要3-5个月的预约”神操作,2022年新增贷款数据,可能更难看。

    透过这三组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市场上的水很充足,但老百姓的贷款意愿、消费信心严重不足,企业的投资信心疲软。天量超额储蓄背后,实际上是老百姓在用最原始的手段抵御风险。

    为什么存款巨额增加,为什么消费意愿不足?原因并不复杂,也不是什么秘密:大疫三年,百废待兴,很多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家庭经济收入腰斩式下跌。尤其是之前的反反复复的封控,早就让大家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兜里有钱才能做到万事不慌,才能把家里的妻儿老小照顾好。说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很多城市封控期间,有钱人照样大吃大喝,日子依旧过得滋润,但中低收入群体,不仅连菜叶子都没得吃,还面临房贷、房租、车贷等断缴的风险。个体户、小商小贩半年都没生意做,要靠借钱来度日。简单来说,老百姓的存款是预防性储蓄。

    此外,房市低迷,居民购房款转存款;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居民消费支出大幅下降;货基等流动性产品收益率大幅下降,投资理财转存款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些民间疾苦,老百姓存钱的真实原因,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们是看不到的。他们的眼里只有宏观数据,只有经济恢复发展,只有救助房地产。

    比如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他1月8日的言论,就非常具有代表性,“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此言一出,就掀起舆论哗然,批判声四起。事隔两天后,也就是1月10日,这位专家不得不站出来再次重申观点,“我从来不认为逼低收入家庭去购买商品房是正确的。我反复强调,要给低收入家庭、新市民与青年人家庭提供保障房,而不是只能去买商品房。”

    很显然,这是网络上的批判声音太多,才再次站出来回应的。

    铁锤也想说点个人看法:首先,在经济不景气、居民消费意愿不强的背景下,各路建言纷至沓来,实属正常。有的是真的为民发声,为公共利益谋划。但更多的人是为行业利益发声。孟晓苏便是其中之一90后报复性存钱,因为他的真实身份是地产商人。

    2022年,房地产销售额或跌破14万亿90后报复性存钱,较2021年的18万亿大幅下跌,毫无疑问地产商才是蒙受损失最大的群体,他们早已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孟晓苏前后两次发声,主旨都是鼓吹大家买房,明着是希望“恢复经济”,实际上还是盘算“救房地产”。孟晓苏的言论,其实恰恰说明了,现在的地产商是真的急了。

    在辨别专家立场这方面,铁锤一直的观点都是,真的为你好的专家,不会天天盯着你的钱包,鼓吹你大手大脚地花钱,有良知的专家只会帮你争取更多福利,鼓励国家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花钱的事还用得着别人教吗?

    其次,孟晓苏是“房改”专家,是国家智囊,更是经济学博士,他确实算得上是专家。但在居民15万亿存款、鼓励购房,这件事上,他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不是说15万亿这个数据不准确,而是指专家不应该对存款结构选择性忽略。说得直白点就是,新增存款中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存的,有多少是真正可以拿出来消费的?这个前提条件都搞不明白,基于此的所有结论,必然都是站不住脚的。

    先说第一点,2022年居民部门新增的17.84万亿存款,有多少是可以拿出来消费的。

    从结构来看,居民新增的存款主要还是定期存款,在北京,前11个月居民定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高达81%。另外,深圳某大行经理透露,“在定期存款的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中,选择三年期的尤其多。”既然是定期存款,就意味着短期不可能拿出来消费,可以理解我这些存款大多是居民预防性储蓄。

    2022年活期存款只占总存款的1/4不到,按理说是可以挤出来消费的,但有多少能用来购房,是未知数。

    再说第二点,银行存款有多少是普通人存的?

    没有准确数据。不过,有两个数据,可供参考。一是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20年度报告来看,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资产50万以上),占客户总数约2%。但就是这2%的客户,却占招商银行整体客户总资产的约82%。

    可以理解为,2%的人实际掌握着82%的财富,这已经不是二八定律了。2020年总客户为1.58亿。

    90后报复性存钱_90后性网名_日韩av 90后性后后

    2022年,实际上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现象可能会更严重,因为过去这三年,普通人受疫情影响更大,经济收入下滑更严重。所以存款占比,大概率也更低。

    二是有消息显示,银行的30万起步的大额存单是要靠抢的。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家庭收入30万以上的人群占比不足0.2%,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银行新增的17.84万亿存款中,有80%以上是中产以上阶级的新增储蓄。

    这部分人的储蓄意愿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没有较好的投资标的。而这种情况短期是很难扭转的,换言之2022年银行存款的大头客户,很难有消费的意愿。

    总结就是,从银行储蓄分布来看,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城镇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手中。所以,鼓励购房的对象不应该是这群人吗?然而现实是,这些人都不傻,有钱他们更不会拿出来给房地产接盘。

    90后报复性存钱_日韩av 90后性后后_90后性网名

    另外,最近“90后报复性存钱”的话题火了。后浪研究所报告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中,也达到了40.6%。90后中有三成表示,月工资的一半以上会存起来。

    这从知名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也能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媒体在报道这一情况时,还得出结论“居民有钱就是不买房”。

    90后报复性存钱”,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只不过是回归最保守的生活方式,节约开支、减轻负债,开始精打细算,究其根本原因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就好比一个人要出远门,面对茫茫未知的前路,多背了几件包袱,多储备了一些物资,这叫“合理存钱”。当然,这种现象的背后,主要是钱越来越难赚。

    凡此种种,专家们费尽脑汁地鼓励普通人多消费、多购房,完了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拯救中国经济,实在是打错了算盘。在铁锤看来,像专家这样的有支付能力的人群,2023年才真的应该多买房,多为中国经济添砖加瓦。而不是天天把眼睛盯着普通人的口袋。

    铁锤真正想说的是,2023年外需走弱背景下,高储蓄能否转化为内需动力,早已成为宏观经济的焦点。靠提振消费,拉动经济,这个框架已经搭好了,方向也已经确定了。2023年有消费能力的人,自然可以多消费,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没有消费能力的人,忽悠他们去加杠杆买房,鼓吹他们把养老钱、供孩子读书的钱、家庭硬性储备金等拿出来消费,这种专家,不是蠢就是坏。

    另外,消费有两个重要前提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是你得有钱,另一个是你得能挣更多的钱。但现状是,普通老百姓不仅没钱,而且钱花了也不会产生更多的收益。

    就比如买房子,前些年大家挤破头也要买房子,一是行情好,能挣钱,二是房价有上涨预期,买房是赚钱的生意。现在鼓励大家买房子,为什么不敢买了?没钱不说,全国99%的城市买房后资产是缩水的,有些城市房子一年贬值四五十万,而且还有价无市,无人接盘,买房子的都是妥妥的冤大头。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报复性花钱,其实是一件风险巨大的事,这一点老百姓自己心知肚明。

    标签: 孟晓苏购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