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知不觉中,春去秋来,大自然都改变了容颜(组图)

    1年前 | admin | 132次围观

    不知不觉中,春去秋来,大自然都改变了容颜

    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太阳都直射赤道

    但是为什么感觉春天暖烘烘的,秋天凉飕飕的?

    要解释春、秋天的差异,首先需要了解热量传递的“滞后性”。

    造成地球上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而决定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及长波辐射、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阳辐射!

    看视频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此可见,对于对流层的大气来说,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

    热量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都需要时间,这就造成了气温相对于太阳辐射的“滞后性”。

    举个例子: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时出现在正午12时,而气温最高往往在14时左右;

    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大出现在夏至(6月21日左右),而一年的最热时段往往出现在夏至过后的小暑、大暑节气。

    我们再来看春天和秋天的天气特点。

    如一壶水,下面一直在加热,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温度高,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对流运动。大气运动亦是如此,这就是春季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我们所谓的秋高气爽,“气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空气中水汽含量少。

    同理,南方的“回南天”为何只发生在春季,而不发生在秋季?关键在于空气中温湿度的配置,也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有关。

    而秋天是从暖变冷的过程,当冷空气来临时,室内还保持比较暖的状态,室外干冷空气进入相对暖的室内,相对湿度只会变得更低而更干。

    让我们来欣赏大自然春天的葱绿,秋天的绚烂...

    英国North Wales绿意盎然的可爱民房.经过秋天的上色后,屋顶成了鲜艳的橘红色

    ■ 纽约的Gapstow大桥

    ■ 充满生命力的日本的枫树。火红的枫叶带来浪漫的气息~

    ■ 爬满公寓外墙的树叶,随着时间变换颜色替大楼穿上红色外衣。

    ■ 空拍波兰森林湖的由绿转红、由外而内的美丽变化

    ■ 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走在这落叶大道上,是不是让你有种拍电影的感觉呢~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坡5脊彩钢房顶图_双脊波导喇叭天线3115型增益图_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图

    ■ 种满花草的日本海滨公园。转红的植物在阿联眼里看来有点像一堆堆的荔枝呢

    ■ 火车穿梭在变化万千的苏格兰铁路上,体验着秋天的气息

    ■ 在湖中央的波兰小岛

    ■ 科罗拉多州的山谷遍布满满的秋意~

    ■ 被秋天包围的苏格兰Kilchurn古堡静静的在河边伫立着

    ■ 周遭的枫叶让密西根州灯塔美得像幅画~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我们所学的夏威夷高压,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冬季弱,位置偏南;夏季,特别强大,位置偏北。

    夏威夷高压

    夏威夷高压实际上是全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被大陆的热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图,太平洋上称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的称亚速尔高压。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时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多个。位于西太平洋的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称东太平洋副高。

    西太平洋高压在盛夏时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而西端的高空脊伸达我国沿海夏季可伸入大陆。直接影响我国天气的并不是北太平洋副高主体,而是它伸向我国大陆的脊,副高变动实际上指伸向我国大陆的脊的变动。

    西太副高:对梅雨锋位置和热带气旋路径起控制作用的环流系统。最新研究显示西太副高在未来变暖下将会增强(Che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如图甲),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如图乙)。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一般在8月份到达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

    时间

    脊线位置

    中国雨带位置及天气

    冬季

    15°N

    华南沿海

    5月中旬-6月上旬

    15°-20°N

    华南地区(南岭以南)

    6月中旬-7月上旬

    20°-25°N

    江淮梅雨

    7月中旬

    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图_4坡5脊彩钢房顶图_双脊波导喇叭天线3115型增益图

    25°N

    黄淮流域

    7月下旬

    25°-30°N

    黄淮流域→华北、东北

    8月份

    30°-35°N

    华北、东北雨季;

    江淮伏旱

    9月上旬

    迅速南撤到25°N

    雨带回跳至江淮流域

    9月中下旬

    20°-25°N

    淮河秋雨

    华西秋雨

    10月上旬

    南退至20°以南

    雨带撤至华南沿海

    10月以后

    退居海上

    雨带撤出我国大陆

    西太平洋副高季节移动与我国雨带及天气

    6月中旬-7月上旬副高压脊线和雨带的位置图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我国一些地区干旱,另外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现象。

    1950~2005年影响我国的夏季夏威夷高压脊线位置距平变化曲线图(距平是指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大。1954年副高较长时间稳定在20°N~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的时间达两个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雨。1958年副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1981年夏,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来的冷空气路径也偏西。因此,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异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关中、陕南、甘肃东部等地区连降暴雨;而东部地区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的干旱天气。1998年夏威夷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导致东南季风势力偏弱,锋面雨带长期控制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

    空梅现象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过强,导致雨带北移过快,使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过短而伏旱过长的现象。

    副高控制之下的天气

    副高北侧自海洋上吹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自北而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强降水。

    副高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静风,天气晴朗,高温炎热。

    台风与副高

    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较小。

    决定台风移动的动力可分为内力与外力两种。台风的内力主要是由与台风本身的旋转、气流辐合和上升运动相联系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

    台风的外力则主要有环境(平均气流)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

    夏秋之际,西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以下简称副高)。而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图,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

    据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介绍,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处于强势期,在西伸加强后,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控制区域内以下沉运动为主,不利于台风的发展,就如同给长江以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屏障,台风很难穿越这个地带到达更北的区域,反而在副高外围风向的引导下一路向西。

    总的来说,台风与副高就像一对“相爱相杀”的Couple,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有一些在副高南侧、受强大的东偏南风驱动的台风,其水平风速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台风北侧的偏东风明显强于台风南侧的偏西风,这种风速的明显不对称也是其强度能在高级别上保持甚至增强的动力机制之一。其实副高就像鞭子,鞭子力道越大,陀螺转得就越快,就会导致台风移动速度特别快。

    4坡5脊彩钢房顶图_双脊波导喇叭天线3115型增益图_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图

    台风“泰利”冲断副高

    另外,能只身冲断副高的台风也不在少数。比如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狮子山”移动路径如此诡异的原因就是副高被冲散成了两大环,一环在西北太平洋上,一环在大陆上,“狮子山”刚好处于两环副高之间。“狮子山”生成后处于西环大陆副高的东边,在东北气流引导下往西南方向移动。随后又在东环副高西南气流的引导往东北方向折回。

    当然,影响台风走向的因素很复杂,副高也只不过是影响因素之一,要准确判断台风移动的路径,还需要靠更新时效的数值预报以及预报员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台风与副高的关系也不仅在于“你进我退”,还会给影响区域带来温度变化。众所周知,副高控制下的地区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台风则带来清凉。不过少有人注意,在台风到来前,也会像副高那样给当地带来短暂的高温。这是由于台风中心附近有强烈的螺旋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后会向四周辐散出去,到达台风外围便与四周环境空气混合下沉。与副高等高压系统相比,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更明显,因而下沉区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由于上升和下沉气流的对应关系,台风强度越强,也意味着其外围下沉气流越强。

    试题链接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主要表现北进南退和西进东退,其位置和强度与我国江淮梅汛期入梅、出梅及梅雨强度关系密切。下图是某年6月7日~7月12日浙江省降雨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位置和西仲脊点经度位置的逐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梅雨期的雨区位置一般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 )

    A. 南侧 B. 北侧 C. 东侧 D. 西侧

    (2)该年7月11日浙江省降雨量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受台风影响

    B. 受冷空气控制

    C. 受梅雨影响

    D. 受高压脊控制

    【答案】 1. B 2. A

    【解析】

    本题考查副高与梅雨的关系,梅雨发生在副高的北侧,受高压脊控制的地方天气晴朗。

    (1)梅雨的形成主要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而副高高压脊是形成江淮准静止锋的主要动力,锋面位置位于副高高压脊的北侧,故选B。

    (2)从图中可知,7月11日副高高压脊的位置已经跳跃到37°N以北,则此时江淮地区的降水不再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带来,C错误;同时结合11日前后几天的降水来看,该日降水明显增多具有突发性而不具备持续性,因此最有可能的是由台风带来的降水,A正确;此时浙江在副高高压脊南侧,是受暖气团控制,B错误。受高压脊控制的地方天气晴朗,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 “秋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时,在长江以南驻留期间形成持续性长、强度高的降水过程,是陕西关中、陕南地区秋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8月中旬开始,最晚能持续到10月上旬。下图为“1961-2016年Niño3.4区海温指数与陕西秋淋强度指数的年变化图”,Niño3.4区指赤道中东太平洋(5°S-5°N、170°W-120°W)海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Niño3,4区海温与秋淋的正确描述是( )

    A. 近56年,秋淋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B. 近56年,Niño3.4区海温呈微减趋势

    C. Niño3,4区海温与秋淋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D. Niño3,4区海温异常对秋淋指导意义不大

    (2)秋淋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

    ①城市内涝 ②土壤水分增多,表土松动,加剧沙尘暴发几率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④空气湿度增大,水稻秋播时间推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 1. C 2. D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6年来,秋淋强度呈波动减弱趋势,A错误;海温呈现微弱增大趋势,B错误;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海温与秋淋强度呈现负相关,C正确;海温的变化对秋淋的影响较为显著,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2)秋淋往往在秋季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易形成内涝,①正确;土壤水分增多,不会加剧沙尘暴发生几率,②错误;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山区坡度较大,已发生滑坡、泥石流,③正确;空气湿度增大对水稻影响不大,④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3. 阅读图文资料后,回答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

    据图综合分析正常年份夏半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位置关系,及雨带对我国东部干湿地区分布的影响。

    【答案】

    5月初(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6月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我国湿润区,降水量大于800mm,该区域受雨带影响时间较长(东北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也为湿润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年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间,为半湿润区,该地区受雨带影响主要在7、8两月。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5月初(春末),雨带常位于华南,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6月初,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该区域受雨带影响时间较长,降水量大于800mm,为我国湿润区。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该地区受雨带影响主要在7、8两月,年降水量介于400-800mm之间,为半湿润区,东北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也为湿润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综合自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数据、杨建梅名师工作室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