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6年中国农业气候区划资源及发展前景分析-乐题库

    2年前 | admin | 230次围观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俄罗斯的气候地理资源_中国气候地区分类_中国气候资源

    1.季风活跃,夏季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盛行,潮湿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气候湿润多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热、光资源;冬季受大陆气候的影响中国气候资源,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寒冷。北方农作物有越冬期,南方大部地区冬季只能种喜凉作物,偶有寒害、冻害发生。

    2.光、温、水资源丰富。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年总量33.5×108-58.6×108焦耳/平方米。大部分地区总量达到46×108-54.4×108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1200-2800小时,大部分地区2000-2600小时,光资源可以充分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0℃积温在2000-10000℃,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有各种类型的作物和品种或不同熟制的生产。年降水量在400至2000毫米以上,南方多,北方少,可以发展各种水、旱作和多熟种植。

    3.水热同季。东部季风区温度与降水量的增减同步,夏季温度高,降水量多,冬季温度低,降水量少。雨热同季北方比南方更明显。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0-75%,冬季占5-15%,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正好与农作物需水多的季节相一致,这有利于发展水稻、玉米等喜温、喜湿高产作物。水稻几乎全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75%。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季风区地跨北温带至热带广大地区,具有各种气候类型,而不同气候类型形成了特有的名优特产。热带气候优越,适于橡胶、咖啡、椰子等热带特产生产;南亚热带有甘蔗、荔枝、龙眼、紫胶等特产;中、北亚热带有柑桔、茶叶、油桐、油茶、漆树、苎麻、蚕桑等名特产;暖温带有苹果、梨、枣、板栗、烟等名优产品;中温带有甜菜、人参、鹿茸、貂皮、红松等特产;北温带有鹿茸和貂皮特产。粮食作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优质品种,如东北的大豆,华北的小麦,亚热带的油菜、蚕豆等。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多且频繁。主要的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冰雹等。就整个东部季风区而言,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干旱影响的范围最大,有春旱、伏旱、秋旱等危害各种农作物;涝灾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都时有发生;沿海地区有台风危害;在乎原低洼地区有淹害或内涝;在山区暴雨造成冲刷和水土流失。低温是中温带和南方晚稻主要灾害,柑桔、茶树、冬小麦等有冻害危害,华南有热带作物寒害发生。干热风主要危害北方冬小麦。冰雹局部毁坏农作物。

    本区可分为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和南热带。

    Ⅱ.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包括内蒙古、吉林、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及整个新疆。西北于旱农业气候大区的东部以年降水量≥400毫米出现频率50%等值线并参照日平均风速≥5 米/秒的日数,作为农牧气候过渡带南界,而与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相邻,西部的南界则以≥0℃积温3000℃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接壤,除南疆、东疆为南温带气候外,主要为中温带气候。本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俄罗斯的气候地理资源_中国气候地区分类_中国气候资源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全区年总辐射量在50.2×108-67.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多数地区为58.6×108-67.0×108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200小时之间,有的地方达到3300小时以上,比东部季风区多400-1600小时。

    由于总辐射多,而且紫外线辐射也较东部地区为多,加之气温日较差大,因此本区果实着色浓,品质优良。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本区降水量由东向西迅速递减,在本区东界年降水量的最高值比最少值多2-3倍,甚至达5倍以上。

    本区缺水牧场面积很大,内蒙古东南缘、山西北部、甘肃中部等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干旱十

    分严重。

    3.积温有效性高。本区春季升温快,夏季热量条件较好,各地日较差也较大,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日较差一般在13-18℃。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中国气候资源,积温有效性较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多集中于高温的夏、秋季,牧草能在雨水到来的短期内迅速生长,对农牧过渡地带的农作物也十分有利,如能采取有效的旱作农业措施,并发挥日较差大、光照多的优势,农、林、牧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积温的有效性。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本区多数地区全年日平均风速≥5 米/秒的天数在50天以上,从呼伦贝尔草原沿大兴安岭西侧经阴山山脉到甘肃北山一线以北多达80-120天,甚至200天以上。大风对发展中、小型风力机,为农牧业提供动力十分有利。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导致土地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本区分为干旱中温带和干旱南温带。

    Ⅲ.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总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4强。由于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气候区域。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1.太阳总辐射能多。青藏高原各地的太阳辐射能年总量58×108-87×108焦耳/平方米,远较东部各地的46×108-53×108焦耳/平方米多,为我国辐射能的高值区。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青藏高原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6-3℃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特别是青藏高原中部,稳定≥0℃日数仅100多天,积温低于500℃。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高原上不仅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带低,最热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亦多在0℃以下,因此,霜冻任何月份都可能发生,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藏东南的巴昔卡、前门里一带,年降水量多达3000-5000毫米,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年湿润度>1.0,属潮湿气候。而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植被为山地灌丛草原,年湿润度0.3-0.4,属半干旱气候。到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水汽难于到达,年降水量18-60毫米,年湿润度<0.1,到处是荒漠。

    本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水利条件较好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和黄(河)湟(水)谷地,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东起青藏高原边缘的丽江,西抵日喀则,南自江孜,北到柴达木盆地,都是我国一季喜凉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是放牧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与我国西部-北部牧区生态气候条件完全不同,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7%。青藏高原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家畜以对高原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牦牛、藏羊、藏马、藏猪等为主,黄牛、骡、驴、骆驼等也有分布。

    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于林木生长。甘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藏东南及喜马拉雅南坡等地,有大面积生长良好、树干高大笔直的云杉、冷杉林分布(祁连山区也有云杉林,但面积不大),总面积达1.6亿亩以上,木材蓄积量23.4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本区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