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究竟是如何看到“宇宙尽头”的?

    2年前 | admin | 510次围观

    NASA在其网站上发布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第一张照片,除了望远镜的自拍照以外还有多张肥大的星点照,这到底是啥意思?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就这点本事?

    把所有人都搞晕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第一照

    NASA于周五公布了詹姆斯韦伯的“第一张照片”,其中一张是韦伯望远镜的主镜,看起来比较模糊,但仍然能看出这是韦伯的主镜。

    另外的照片看起来就有点纳闷了,因为看上去“星点”肥大,而且似乎有点过曝了,另外更过分的是文字解释:

    more than 1,500 images were taken over a region of the sky the size of a full moon.

    As it turned out, all 18 images were clustered within the first 10% of the search area

    在满月大小的天空区域拍摄了1500多张照片。

    事实证明,所有18张图片都聚集在搜索区域的前10%之内

    第一句说的是拍了1500多张照片,然后第二句则是18张照片都在10%的区域内,这就把大家给搞晕了!但事实上这18个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18面镜片拼成的主镜。

    数数看,是不是18片?

    韦伯望远镜的主镜直接达到了6.5米,光路属于反射镜一类,准确地说是属于“柯尔施望远镜”,这是三反射镜消像散系统的望远镜,属于反射望远镜类型,一般望远镜光路有:

    前者优点是分辨率高,但无法制造大口径望远镜,因为透镜要求太高,并且重量很大,因此一般用于小口径的天文爱好者或者观测太阳的日珥镜等用途;后者反射镜可以制造大口径甚至超大口径,因此在大型望远镜中清一色都是反射式。

    但大型望远镜的反射镜仍然很大,比如哈勃望远镜(RC结构)的主镜是单一镜片,重达828千克,而它的直径只有2.4米,就算按比例放大也是哈勃主镜的6.7倍,也就是说5吨!而且反射镜直径增加一倍,其质量并非是4倍,而是更大(为了保证中心处的厚度与强度,边缘需要加厚)!

    哈勃的主镜正在磨制

    很显然如此庞大的镜片就算磨制出来也不可能送上天,第一个是直接实在是太大了,没有火箭的整流罩放得下,而另一个则是直径六米的反射镜总重量可能高达数十吨,显然不适合用来发射到太空。

    因此望远镜的主镜是用小镜片拼接的,用铍反射镜镀金,然后在每块反射后方有折叠展开以及高精密光学主动调节系统,以便发射到太空后展开并且精确调整对准目标,从结构上分析,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反射面应该是一个双曲面,那么调节就是将这些镜片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反射面。

    Webb 的每个镜子都有一个单独的名称

    而到了中心"CCD”成像的位置的图像,就是18块镜片的完美拼接而成的图像,因此官方发布的文本说明拍了1500多张照片,但仍然18张,当然就算未来拍百万张,也是18张拼接起来的,因此官方说的没毛病。

    星点上都有编号哦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首次传回照片,各位可以对对看,是哪片镜面的反射?

    而且粗调已经达到了要求,这也就是第一阶段调整的结果,未来还需要进行几个月的调整,估计要到5月份才能看到詹姆斯·韦伯的“处女照”,但对于天文爱好者者来说,当然是希望越早越好。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究竟是如何看到“宇宙尽头”的?

    早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射之前就有人说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是哈勃的接班人,从哈勃即将退役,而韦伯上新这个角度来看,还真那么回事,但事实上却不是接班人,而是科学家想要比哈勃看得更远,更远,更远!

    到底要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

    这个问题天文同好最有发言权了,口径就是王道!这句话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所有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口径达到了空间望远镜史无前例的6.5米,是不是这样就可以看得更远了?事实上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观测波段:

    哈勃的观测波段是X光到近红外,其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范围也差了不大,差不多就是稍微向上限和下限扩了一点,而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观测波段则是橙色光到中红外波段,也就是说是专门看红光已经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红外线的。

    为什么要观测红外波段?

    这个问题用很简略的回答就是宇宙在膨胀,遥远的光线到达地球时已经红移到了红外波段,所以造了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专门来观测因为宇宙膨胀而跑得更远的微弱光信号。

    假如你觉得意犹未尽,那么下文再给出一个详细点的答案,宇宙诞生于138.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其爆炸过程比较复杂,下文尽量说得简单一些:

    在这里有三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揭示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三个天花板,第一层天花板是电磁波观测的天花板,包括光在内的电磁波,人类尽最大可能也只能观测到宇宙诞生38万年后的世界,如果你知道这个极限的话,那一定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第二层天花板则是中微子背景辐射,因为宇宙诞生约1秒时中微子退耦了,从理论上来看,只要观测到这个时代的中微子,那么我们就能了解到宇宙诞生时刻的状况。

    第三层天花板则是引力波,它能直达大爆炸诞生的那一刻,这是人类观测的极限,除此以外再无手段可以观测在引力退耦以前的宇宙了。

    现代科学已经到达了哪层天花板?准确地说,三个观测科学家都尝试过了,电磁波这一层有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中微子观测也有,比如南极的“冰立方(IceCube),引力波天文台也有,比如LIGO和VIRGO。

    但触及到天花板境界的,只有电磁波,从1940年代起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则理论上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到1964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首次传回照片,此后科学家一直在绘制微波背景辐射图。

    到1989年NASA发射了COBE人造卫星,再到2001年NASA又发射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再到2009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普朗克卫星,观测精度越来越高,看多了背景辐射,搞清楚了宇宙的曲率,但科学家总觉得缺点什么。

    第一颗恒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自宇宙诞生38万年的这批“原初”光子后,宇宙就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因为此时恒星尚未诞生,而最初的“烛光”已经消失,这个阶段持续了多久?有科学家认为长达亿年,也有科学家认为数百万年,到底多久,看看第一颗恒星是啥时候诞生不就得了?

    但事实上因为宇宙极度膨胀,“第一颗”恒星的光已经被红移到了红外,甚至是电磁波段,所以这就是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诞生的理由。

    它主要观测红外以及中红外波段,将会让科学家当前极限的134亿年前直达136亿年前甚至更久远一些,假如换算成距离的话,当前观测极限大约是330亿光年(可观测宇宙半径为465亿光年),136亿年前大概膨胀到多远了,哪位大佬知道的留个言哈。

    相信6.5米口径、能看到中红外波段的詹姆斯韦伯肯定不会让大家死亡,希望在2022年的5月份见识它真正的处女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