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6年10月28日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

    9个月前 | admin | 68次围观

    参考答案:

    【答案】1.B2.A

    【解析】1.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由此可知,第一天能见度低整体自西向东提高,由图可知第一天能见度整体①最低,其次为③,能见度最高的是②。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西南风,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说锋面附近出现逆温现象,然后向高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正确;锋面下方,不会出现逆温,BD错误;逆温出现在锋面附近,而不是锋面上方,C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锋面雾是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产生的。在锋面上暖气团中长生的水汽凝结物(云滴或雨滴)落入较冷的气团内,经蒸发使近地面的低层空气达到饱和而形成的雾,称为锋面雾。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随锋面降水相伴而生,故又称降水雾或雨雾。

    【答案】3.B4.C5.D

    【解析】3.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当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时,陆地上为低压,湖泊为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此时湖泊上湿润的水汽吹向陆地,空气湿度大;相反则为陆风,空气湿度变小,由图可知10:00~11:00时,长津湖东北部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所以该时段应该是由陆风转为湖风,故选项B正确,ACD选项错误。所以选B。

    4.当陆地气温低、湖泊气温高时,陆地上形成高压,湖泊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形成陆风。图中显示6:00~ 7:00长津湖东北部(即陆地上)气温最低,此时陆地上气压达到一天中最高,因而陆风最强,故选项C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5.读材料,大湖效应是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的湖面后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暖湿的暖空气上升,爬升到湿冷的冷空气_上部,随高度的增大慢慢冷却成云致雨(雪),因而大湖效应产生的降水(降雪)是暖锋造成的,①错误;材料“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而不是结冰的湖面,②错误;未结冰的长津湖为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使经过湖面的冷空气转化为暖湿的暖空气,③正确;冬季吹过长津湖的冷空气主要是西北风,因此向风的湖岸为东南岸,湖泊的东岸、南岸降雪量大,④正确。所以选D。

    【点睛】当陆地将夏季吸收的热辐射掉,大陆气团变得很冷,极地气团南下到大陆上空,当气团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一般为层云,层积云或大片积云。一般冷气团在湖区上空行进一半时,就会形成云,并随气流向东漂移。之后,大气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水,由于下层空气温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答案】6.B7.B

    【解析】6.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2018年3月27日—4月2日,下图中甲地沿海海域发生了一次连续海雾过程,发生期间海域盛行偏东风,且该时段海水温度越靠近陆地,水温越低,暖湿空气经过冷地面或水面冷却形成海雾,所以该雾属于平流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露点是指在空气水汽含量、气压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温度,当实际气温和露点温度大致重合时发生海雾现象,②时开始形成;到①时逐渐加重,最后两者在③时相隔开,所以海雾逐渐消散,综上,海雾从加重到消散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雾形成的原因是底层大气中的水汽以微细盐粒等吸湿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悬浮在海面以上几米、几十米乃至几百米的低空。

    【答案】8.C9.B

    【解析】8.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正确;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误;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误;地面辐射冷却带动底层大气降温,是从地面开始出现,而不是上层的大气,D错误。故选C。

    9.上层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误;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雾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增加,使得露点升高至气温,从而形成雾,比如蒸汽雾和锋面雾;二是气温下降至低于露点而生成雾,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

    【答案】10.A11.B12.C

    【解析】10.据材料“城市雾指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市及机场、港口等相关设施附近的雾”可知,城市规模越大,人类活动越频繁,城市雾发生的概率越大。重庆、北京、兰州城市规模都较西宁大,故选A。

    11.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人类活动频繁,释放更多的人为热量,而且城市的道路、建筑等使得城市地表比热较小,升温较快,形成热岛效应,使得城区内部气温高于郊区,水汽不易在城区内凝结成雾,所以在市区内的雾较郊区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2.人工消雾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A选项既为加热法。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B选项既为吸湿法。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D选项为混合法。用抑尘车喷撒水雾不能达到人工消雾,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雾”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大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其次是相对的静风条件(空气流动弱),再次是要快速的降温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得以凝结出来而形成雾。

    【答案】13.B14.D15.C

    【解析】13.游客拍摄照片时朝向正东,而日出位置为东略偏南,据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且接近赤道,综合选项中各个日期可知,9月30日最有可能,B正确。8月30日日出东北且方位靠东,5月30日日出东北,11月30日日出东南但方位更靠南。故选B。

    1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云海天数有200多天,远多于北方的其他地区,而北方地区均纬度较高,气温低;该地位于盆地中,并没有地处迎风坡,①④错;该地海拔最高为900多米,而云海高度低于这一高度,应位于对流层底部,其形成主要和充足的水汽(降水较多,浑江流经,水汽含量足)及特殊的地形(四面环山,风力小,水汽不易散失)有关,②③正确。故选D。

    15.该地最高海拔为900多米,夏季大气温度高,空气对流较旺盛,水汽抬升凝结的高度较高,底部云层分布高度较高,若底部云层高度超过900米,该地区就不会出现云海,因此该地夏季出现云海的概率较低,C正确。如果考虑降水因素,夏季降水多,水汽含量足,有利于云海的形成,A错。并无信息表明该地夏季风力大,B错。夏季多降水,水汽含量较足,D错。故选C。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答案】16.C17.C

    【解析】16.根据题干可知,此次大雾是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北上,向较高纬度吹行,与较高纬度的空气交汇,较高纬度下垫面寒冷,气温低,较低纬度的暖湿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平流冷却雾,C正确。根据材料,此次大雾分布从河北与河南省的交界处延伸到辽东湾以北地区,下垫面大范围为陆地,A错误。根据材料,大雾发生时间为12月,为我国的冬季,陆地下垫面温度较低,持续释放热量与现实情况不符,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此次大雾从河北与河南省的交界处到辽东湾以北,该区域地形平坦,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D错误。故选: C。

    17.根据题干可知,此次大雾是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北上,向较高纬度吹行,与较高纬度的空气交汇,较高纬度气温低,较低纬度的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平流冷却雾。当西北冷锋过境时,改变了西南急流风向及大气性质,所以大雾就此消散,故C正确。更强的西南急流会加剧大雾的形成,该大雾形成的季节是12月份,我国北部出现暖锋的可能性较小,冷高压中心夜晚降温快,高湿环境下易形成辐射雾,加剧大雾的产生,ABD错误。故选: C。

    【点睛】雾的定义:贴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在1~5千米时称为“轻雾”。厚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两米的雾,叫做浅雾。雾的形成机制:形成雾的机制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雾。雾的分类:①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②按物态分,有水雾、冰雾和水冰混合雾三类,它们分别由水滴、冰 、晶和水滴伴冰晶组成。③雾的天气学分类法将雾分成气团雾和锋面雾的两类。

    二、综合题

    18.【答案】(1)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较长,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水位变化较小。(汛期时间长)

    (2)冬季(冬春季);冬季,气温低;雨季,降水多,空气湿润;盛行西风携带湿润气流进入谷地下沉增温,与较冷地面相遇形成大雾;地形较封闭,空气流动性差

    【分析】本题以中央谷地地理位置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水文特征的分析、雾形成的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水文特征涉及径流量大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当地位于35°N到39°N之间,且接近大陆西岸,按三圈环流的相关分布可知,尤其是北部地区会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时间较长,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补给较多,河流径流量大;西风相对稳定,降水季节差异较小,所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2)雾形成的条件首先应要有足够的水汽,还要满足水汽的凝结条件,另外风力应相对较弱。水汽:该地地处35°N到39°N的大陆西部附近,冬季时受西风影响更大,降水量大,空气湿润,水汽来源更充足;凝结:冬季时下垫面气温较低,当盛行西风携带湿润气流进入谷地下沉增温,与较冷地面相遇,水汽充分凝结,形成大雾;风力:地处谷地,地形较封闭,空气流动性差,有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

    19.【答案】(1)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岩石风化后,经(奥兰治河)侵蚀,搬运至河口沉积;再经北上洋流搬运至纳米布沙漠沿岸沉积;受由沿海吹向陆地(西南)风的侵蚀、搬运;沿岸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沙丘大量堆积,最后沉积于陆地形成沙漠。

    (2)多浓雾的原因:该地区为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海洋水汽较多;沿岸寒流流经,洋面水汽受冷凝结成雾;此地盛行下沉气流,水平风力小,使得雾不易扩散。

    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寒流经过;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对流弱,出现逆温现象),难以形成降水。

    (3)存在历史悠久;是纳米布沙漠独有植物;保留了原始植物的特征,具有研究价值;具有观赏价值等。

    【分析】本题以纳米布沙漠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大气运动对降水的影响、影响植物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岩石”可知,纳米布沙漠的沙子来自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岩石,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在河流入海口处,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根据材料信息”沿岸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可知,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将沿岸地区沉积的物质带到纳米布沙漠沉积下来;沿岸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沙丘大量堆积,形成沙漠。

    (2)多雾的原因:根据纬度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海洋水汽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充足;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有降温的作用,洋面水汽凝结成雾;当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又处在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风力较小,空气稳定,使得雾不易扩散。

    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寒流经过;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层稳定,对流运动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

    (3)据材料“千岁兰是一种裸子植物,被认为是远古时代留下的植物‘活化石’”可知,千岁兰存在历史悠久;是纳米布沙漠独有植物;“千岁兰茎十分短粗,直径有1米左右。在茎的顶部边缘分别向两侧生出两片巨大的叶片,这两片叶一经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终生相伴”可知,保留了原始植物的特征,具有研究价值;外观形态独特,具有观赏价值等。

    20.【答案】(1)充足暖湿气流;低温冷凝作用;低层大气逆温层。

    (2)差异:海温低于气温。作用:海温低于气温,为低层大气降温;海温低于气温,利于逆温形成。

    (3)受高压影响,较低纬度的暖湿空气平流到甲海域;暖湿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之上,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受冷海面降温作用,水汽凝结易形成海雾。

    (4)8月以后,偏南风势力减弱,水汽输送明显减少;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海气界面不稳定;由于海水储热多,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逆温不易形成。

    【分析】本题以海雾为材料,涉及海雾形成的原因,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详解】(1)根据材料,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雾的形成需要有低温冷凝作用;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海雾的形成需要有低层大气逆温层;暖湿空气水平流经寒冷地表陆地或海面时,因暖湿空气受冷的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就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逆温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暖湿气流。

    (2)海雾形成时,暖湿空气水平流经寒冷地表陆地或海面时,因暖湿空气受冷的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就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故海温低于气温。

    (3)结合图示,甲处受高压影响,甲处的风向多为东南-南风,偏南风带来低纬大量的暖湿气流,平流到冷海面之上时底层空气与冷海面进行热量交换,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由于冷海面降温作用,低层大气的水汽凝结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形成海雾。

    (4)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域海雾日数急剧减少,主要是由于8月以后,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并向东南方向回撤,偏南风势力也随之减弱,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水汽输送明显减少。8月之后,大气温度下降,但由于海水储热多,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气界面不稳定,对流发展强烈,不易形成逆温,因此,8月之后海雾减少,雾季终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