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了减轻酸雨的危害 与治理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班杨超

    10个月前 | admin | 85次围观

    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与治理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1)班 杨超 指导教师 刘刚 摘要: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问题为了减轻酸雨的危害,主要源于废气排放,二氧化硫、硫的氢化物(或氮的氧化物)于雨水作用生成硫酸(或硝酸)导致其pH值降低。它对动植物、人体、建筑都有很强的破坏功能。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群众注意保护能源,才能对其成功治理。 关键词:酸雨,危害,治理,二氧化硫 正文: (我一向关注环境问题,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次选择酸雨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类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中英文的资料,综合一些自己的认识,写了这篇短文。) 在当代人类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工业生产水平,扩大生产规模,随之而来的就有一系列污染问题,酸雨是其中的一种。 雨水显出酸性是由于一些气体溶于其中生成了不同种类的酸,正常的雨水也有酸性。自然界最常见的能成酸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氯气,前者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后者则来源于海中的盐类。它们溶于水分别生成碳酸和盐酸: +-CO+HOH+HCO ()(aq)2(g)21?(aq)3+-2Cl+2HO?4H+4Cl+O ()2(g)21(aq)(aq)2(g)然而,碳酸是弱酸,且第二个反应中氯气量少,实际上也只有极少量盐酸生成,所以正常雨水酸性很弱,pH值约在5左右。

    在世界上一些特定地点,自然雨的pH值能达到4(例如火山喷发时喷出的二氧化硫或硫的氢化物于雨水作用生成硫酸导致其pH值降低)。在工业革命前,雨水pH值大概在5与6之间。而现在我们所说的酸雨,一般是指其值小于5的降雨。到目前为止,70%的酸雨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其余30%由各种氮的氧化物引起: +2-SO+2HO?2H+SO+H ()(aq)2(g)214(aq)2(g)+-NO+HO?H+NO3 ()x(g)21(aq)(aq)而这些气体几乎全部来源于石油煤炭一类生物体腐化形成的燃料的燃烧当中,具体出自发电站废气与大量公路车辆的尾气。 云在成雨之前会飘浮很长的距离,因此酸雨便成为了全球性的污染问题。在英国,盛行西风来自大西洋,它所带来的空气是未经污染的,这就是说,有87%的二氧化硫自英国本地产生(只有大约1%为自然产生)。其他国家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中欧国家,许多国家产生的污染都会随风飘到它们境内造成破坏。受害最重的是德国、瑞士、荷兰和斯洛文尼亚,有25%以上的森林严重损毁。 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酸化,灭绝鱼类--美国明尼苏达州140个湖泊中所有鱼类全部被杀死,挪威主要河流内的鲑鱼和大麻哈鱼由于酸水增多而迅速减少。

    二氧化硫短期激增可以杀死大量鱼类,若长期持高不下则使鱼类停止繁殖。过多的酸将原本存在于岩石中的有毒金属解放出来,其中铝能使鱼类无法呼吸。湖水的pH值只要低于5,单细胞植物与水藻就会受损为了减轻酸雨的危害,达到4.5,湖内所有生物都会死亡。 酸雨对植物与小型动物的影响过于明显,使我们难以发觉它对人的影响。瑞典的10000个湖泊内受到有毒金属污染,水中汞含量很高,人们再也不敢食用捕获的鱼。饮用水的酸性如果过高,会腐蚀铅铜水管,引入毒物。瑞典某些地方的饮用水铜含量高,能使人的毛发变为绿色,引起小孩腹泻,破坏肝肾。 酸雨还能腐蚀建筑物的材料石灰石与大理石,溶解其中的碳酸钙,溶液蒸发,在岩石内部结晶。随着晶体的生长,石质碎裂,建筑物就崩溃了。 我国酸雨污染也很严重。比如重工业城市重庆。我常去重庆,了解一些情况。那里气候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无数酸性小液滴。当地的金属制品长期遭到腐蚀,表层大多锈迹斑斑,街上行驶的汽车外皮都大片地现出暗黄色,依我看,其树木的损毁程度决不低于中欧各国25%的严重污染标准。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生理健康必然受到极恶劣的影响。 酸雨控制有两步:先从对目前的酸性物质排放加以消减, 以求短期见效果;同时考虑根本改善,变更能源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_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是什么_为了减轻酸雨的危害

    目前着手控制酸雨的措施包括: 限制高硫煤的开采与使用;重点治理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污染。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 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 使用固硫的型煤, 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 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 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 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政府为减轻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遂加强取缔大量排放废气的工厂和汽车,要求加装防制污染的设备(如汽车加装触媒转化器,使用无铅汽油)。我们应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因能源系由燃烧石油或煤转换而来,多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及节约用电,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酸雨问题。 参考文献: ~engenvir/environment/air/air.pollution.html The database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台湾环境资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2003-07-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