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国是否仍有德尔塔变异株流行?(附股)

    1年前 | admin | 122次围观

    我国是否仍有德尔塔变异株流行?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表示,根据实时动态监测,国内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在流行,也没有发现德尔塔变异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从12月初至今,国内监测到9个流行的新冠病毒亚分支,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国内是否产生新的变异株?

    许文波表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的BA5.2和BF.7仍是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

    12月1日至今,全国已完成1142例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测序提示,奥密克戎BA.5.2和BF.7两者占比合计超过百分之80,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目前,共检出9个亚型在全国流行,这些亚型没有发现特征性的基因组突变。

    同时,在12月1日至今的输入病例中,共发现31个奥密克戎亚分支,其中也包括BA5.2和BF.7。在这31个型变里,两者都是占优势的。

    不同变异株是否会导致再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者主任王贵强表示,对于绝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半年内人体内都会存在有效的免疫抗体,同一毒株的二次感染概率极低,即便感染了也不会出现严重症状。

    如果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者新的亚分支表现出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可能导致再感染的。根据人体内的免疫抗体,再感染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通常越轻,间隔时间长了,症状就偏重。因此新冠病毒变异未饱和,这轮疫情过后,大家仍有注意做好健康防护。

    专家:新冠病毒变异还远没达到饱和

    近日,有流行病学专家发表言论认为,新冠病毒的突变基本上已饱和了。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表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全长有3万多个碱基,即便只关注S蛋白RBD区也有几百个碱基,从数学概念上讲,新冠病毒变异还远没达到饱和。”此外,作为RNA病毒,新冠病毒存在不同的变异方式,包括渐进式变异(碱基突变)、跳跃性变异(基因重组,例如XBB就是BA.2.10.1和BA.2.75亚系的重组体)。这些也使病毒变异难以达到“饱和”。

    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官方回应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取消,中国是否低估当前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真正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大小,判断一场疫情对人群的危害,特别是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中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专家团队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现阶段应该把防重症、防病亡作为优先,这也是防控策略重点调整的体现,把防死亡放在一个非常优先的位置。”梁万年说。

    官方回应中国是否放开太快

    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梁万年强调,中国从2020年疫情防控开始,就一直在密切判断三方面因素,一是对病原体、疾病的认识,如它的毒害性、危害性,二是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特别是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三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国一直考虑这三个方面要达到努力平衡的状态。

    梁万年表示,围绕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和思维,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无不体现着中国对这三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梁万年说新冠病毒变异未饱和,这种调整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更加科学精准地使资源放到最重要的防控任务和救治任务上来。“这次调整的快慢问题,我想历史会证明这一点,我们认为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是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中国小康网综合澎湃新闻、中新网、科技日报)

    标签: 疫情传染病
    发表评论